后疫情时代,对急诊科发展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23-02-17 11:07

急诊科       向睿

急诊科作为跨多学科的临床科室,不仅是急危重症的救治阵地,也是传染病识别、防控的前沿。COVID-19突如其来,疫情防控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既要做好疫情防控,也要为生命保驾护航的使命。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这三年,急诊科不负使命,铸就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坚固长城。

随着新冠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和防控经验的积累,新冠防控由“防”转“治”,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第一道关卡,除了处置院前急诊急救、院内急诊抢救等工作,还需要救治新冠危急患者,使得急诊科再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故未来如何做好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01865dec-53ef-489d-9dcc-f894eee48337.jpg

疫情中急诊科的作用明显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责任重大,任务严峻,承接着急危重症患者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他们用坚守筑牢“防护墙”,用执着守住“生命线”,用服务诠释“医患情”,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守住急诊科,就能从容不迫地处理疫情防控,在应对疫情时有章可循。

71428AE8EA544D9669B1D12003F5B54B.jpg

疫情期间,院前急救电话接听容量迅速扩容。在院前急救阶段就开始科学的预检分诊,把患者按照危重程度分流协调,则变得至关重要。如果救护车不分轻重缓急,把各种患者都挤向医院,这对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是极为不利的。同时,120电话必须保证永远是畅通的,给每一个呼叫者正确、科学的指引,并且对危重型、普通型、轻型患者进行合理的分流,相信对缓解社会的压力、缓解医院压力以及对患者的救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8M2A8053.JPG

8M2A8009.JPG


本次疫情高峰,给医院救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目前的程序是否合理?流程是否规范?分流是否到位?扩容固然重要,但一个合理的程序、规范的流程、到位的分流对于疫情防控及危重症的救治更为重要。例如首诊患者如何处理、急危重患者按什么流程收治。相信一套合理的程序、规范的流程及分流方案比单纯扩容更重要。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急诊科是大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者、预警者和医疗的承载者。“新十条”发布后,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急诊科就诊人数快速攀升,我院急诊就诊患者数量增长了4~5倍,抢救床位由两张扩容到9张,这对急诊科的接诊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可急诊人没有退缩,始终负重前行,逆流而上。但也暴露出目前急诊科人力、物资紧缺的一些问题,如急诊科未设置ICU、留观床位不足、呼吸机监护仪不够用、氧疗设备稀缺、医护人员短缺等等。经历此次疫情高峰,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要多么强大的急诊系统才可以从容应对如此大规模的疫情,有效且高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急诊科建设的功能和定位需要重新审视。那么急诊科的未来该怎么发展呢?

首先,急诊科工作性质及环境错综复杂,医务人员心中要有明确的救治原则。防疫最终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防疫工作与日常临床工作不应相互对立。疫情期间,西安孕妇流产、上海护士哮喘死亡这样的悲剧,都告诉我们,急诊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忘五个导向,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病情危重程度导向、时间线导向、时间窗导向。新冠肺炎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但常见疾病也威胁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只有坚持五个导向才可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2018年,由国内大咖吕传柱、陈玉国、于学忠教授牵头发起的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目的就是整合急诊医疗资源,推动急诊科建设的进一步革新。急诊急救大平台是院间协作和科间协作的有机融合,实现院前、院内、重症监护室无缝衔接,保证急救服务的高效运转。如果能够把急危重症从院前到院内再到ICU,都放在一个平台上去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症的处置能力,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急诊急救大平台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在我看来,急诊急救大平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行且可靠的方向。另外,急诊全科病房是另一个可行的选择,近年来,我走访过多家医院,发现凡是发展得好的急诊科,都有自己的住院病房。急诊科有了自己的病房,才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专业技术。同时,有了自己的病房,才可以更系统的服务于患者,不再完全依赖专科病房医生,看别人“脸色”收治病人,摆脱收治病人时被动的局面。

8M2A7110.JPG

急诊科是综合性医院的安全阀、滤过器和桥头堡。7x24小时、一年365天,他们无缝隙地承担着日常急救工作,每天上演生死时速,为生命保驾护航。新冠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而其他一些时间依赖性疾病如创伤、胸痛、卒中、产后出血,也同样威胁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新冠病毒绝不是挑战人类的最后一个微生物,人类未来面对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会越来越多。所以任何时候急诊科都不能松懈,越是文明的社会,急诊科越要强大。只有建设好急诊科,提高公共卫事件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才能有效的应对未知的挑战。

分享到: